顯示具有 互動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互動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All is full of love_Bjork



You'll be given love
You'll be taken care of
You'll be given love
You have to trust it

Maybe not from the sources
You have poured yours
Maybe not from the directions
You are staring at

Twist your head around
It's all around you
All is full of love
All around you

All is full of love
You just aint receiving
All is full of love
Your phone is off the hook
All is full of love
Your doors are all shut
All is full of love!
** Icelandic part **
All is full of love, all is full of love
All is full of love, all is full of love ...

第一次見到這支MV是在當代的V2特展中,當時只覺得它的動畫技術很炫,可以製作出栩栩如生的機器人,但仔細思考過後,才發現其中還探討了人性與機械之間的矛盾。

其實「科技」本身是沒有錯誤的,它只是一種幫助人類更進步的工具而已,會發生錯誤的是人類,也只有錯誤的觀念才會造成錯誤的結果,所以說過度的科技會吞蝕人性並不正確。

反映到科技藝術上,科技也只是藝術家創作的工具之一,就如同過去的水彩、畫布一樣,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現今的環境中「科技」的涵蓋面太過廣泛,因此藝術家也從作品的唯一創作者轉變成為一個整合者的角色,必須與技術人員溝通並且主導概念的呈現。

而科技與藝術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創作者太過於強調技術與互動性,許多表面上被稱做是藝術品的創作,其實也只是展示技術的試驗性作品,如此也造成群眾對科技藝術的錯誤觀念,認為一定要有機械、互動、遊戲性才是好作品,如此是忽略了藝術的意義與本質。

創作者首先應該思考其創作本身所要傳達的概念與想法,再尋求最合適與有效率的技術來達成,科技只是它的工具之一,代表一種社會文化價值,用來強調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而不是最優先的考量。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互動」在藝術創作中有無必要性?「互動」的意義為何?

我認為藝術創作本身都會帶有一個議題,或許是創作者內心的獨白也有可能是創作者對外在社會的批判,而創作的成功與否就在於是否能夠將這個議題確實呈現出來,在這樣的前提下,互動在藝術創作中就沒有一定的必要性了。

然而現今有許多的互動藝術創作,太過於強調技術上的互動性,只專注在使用更高深的技術,卻忽略了創作本身的意義,無法將創作的內涵清楚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雖然具有很高的遊戲性,但是卻沒有深度,比較像是科技應用的展示,而非藝術創作。

對我來說互動的意義,是在於增加創作的“有機性”,使創作的結果隨著群眾的行為而改變,藉由讓群眾共同參與創作,讓群眾將自身的經驗與創作者所提供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一個完整且獨一無二的創作。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記憶拼圖



表演全長75分鍾,有身體的記憶、自我的歷史記憶、週遭抽象與具象的記憶(山川、風土),這些主題被拆解成許多片段再重組於舞作中,因此沒有具體的敘事線,但仍有線索可尋,由觀者完成自己的「拼圖」。

##CONTINUE##

記憶拼圖是之前參與的一場演出,屬於台北數位藝術節中的系列活動

影片是其中的一段,在排練時錄下來的,可惜相機記憶卡不足只錄了一分多鐘
而且也沒錄到我做的東西...囧rz
但是不重要啦,我做的東西就普普而已

其實我在這場表演中只負責最後一個段落的互動,真的只能說是小咖而已
但是在排練的過程中,我一直很羨慕那種大家一起工作的感覺

就好像回到大學時代的團體作業,大家分工合作的拍片搞作品
有一種很奇妙的存在感,我不再是孤獨的,而是存在於一個團體之中


說真的,這是一場很精采的演出

但是也讓我感覺到藝術表演工作的無奈,沒有經費,也沒有人願意欣賞

在我的感覺,藝術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似乎變成了一種符號與象徵
只要我去觀賞了,我的水準就高人一等,我就是一個有文化涵養的人
看不看得懂無所謂,只要我在大家聚餐的時候說:我昨天去看了某某知名團體的演出
接著大家紛紛投以佩服的眼光,這樣就值回票價了
有點可悲,但這卻是事實...

有個朋友說她的劇團收了,因為撐不下去
我記得她跟我說過,她很驚訝我會去看她們的表演...哈哈
這樣還真是有股淡淡的哀傷啊,什麼時候表演只剩下親友團會來捧場了...XD
很多人連英文、法文都聽不懂,卻願意花大錢去看一齣昂貴的舞台劇
難道就不能掏個一百元來看看這些傻子在做什麼嗎?

每次聽到這些東西,總是在想
到底要到什麼時候,從事藝術表演工作才不會是天真、餓肚子的代名詞
真希望我等得到那一天 哈哈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平淡之味



對著瓶子吹口氣,只見花兒綻放、雨滴從屋簷落下、雲散見青天...
平淡之味所要表現的是宋代汝窯「雨過天青」色的由來。

展場上設置三個壓克力材質的瓶身裝置,當觀眾對瓶身吹氣時
瓶內或花開、或滴雨、或雲散,可與其互動。

##CONTINUE##

這件作品完成於九十五年春,是為故宮未來博物館所做的創作
其實最辛苦的地方在於瓶身材質的選擇與鑄模
利用背投影穿過瓶身,表現出半透光的質感,是這件作品的精神所在

這件作品也是我參與的第一件裝置作品
雖然說不是很滿意最後的表現,不過因為它有紀念價值,所以就放上來了...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拂拭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段文字,是不變的法?還是一條游動的魚?

乍看之下,是一隻虛擬的魚在桌面上游動;然而,仔細端詳,這是一隻由金剛經裡的文字所組成的魚,將一字一字拾起組成它的身體,在虛空投影中自在地悠遊。這隻魚,生於虛空,或是人們有心的撩撥,並在桌面上迴避代表『實』的任何物件。過了若干時間,牠又會逐漸消失,而歸於虛空。

All things born of contrivance are similar to dreams, illusions, bubbles, shadows,
Like dewdrops and resemble lightning, one should view them all as such matters.
Does this sentence embody a permanent principle or a swimming fish?

In the first look, a virtual fish swims on the table surface. However, with a closer look, this fish is composed of the words from the Diamond Wisdom Transcendence Sutra. While traveling on the table top, it will pick up words and form its body. It swims inside the void of the virtual projection light. When people’s hands stir the table surface, the fish will emerge from emptiness. While it swims, it will avoid anything placed on the table top that embodies reality. After swimming for a while, it will fade to nothing and return to the void.


##CONTINUE##

科科

上面這些文字說明其實只要兩個字"科科"就可以取代了
因為都是掰的

嗯...沒錯,這是我的作品,大約是在二零零六年初夏時完成的

話說當時老闆接了一個案子,就是法鼓山那邊有要辦個展,跟佛教文物有關
裡面也有互動裝置藝術的項目,所以我們也要做一個東西去那邊放
後來好像還被收藏了,總之賣了不少錢的樣子。

因為和尚都很愛讀經文,所以剛好就用金剛經的文字來做發想
加上宗教總是在說一些誕生滅亡的東西,最後就生出了這個來...

手揮過的地方會長出字
字又會串成魚
魚會游來游去
過了一段時間魚就從尾巴開始慢慢消失,然後再從頭開始

大概就是這樣,根本沒想到這麼多文謅謅的東西
不過這就是藝術,要扯得很高深才厲害啊...哈哈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不會吧...又是攝影機

嗯...這篇是要說我回學校找老師的心得
所以連著上一篇算是同一天發生的事啦...哈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看一下底下的這個網站
“樹德科大的人因互動科技實驗室”
我想這應該可以代表台灣時下大多數的互動、體感創作

感覺有點可惜,我猜這些學生應該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吧 哈哈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一路都是填鴨式的教育
只被要求得到一個結果,卻不去思考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

套用在“創作”這件事上,就變成大家只關心這件作品用了什麼技術,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用這個技術,這樣的結果就造成了~大家第一眼見到這個作品會覺得很新奇、很炫,但是看久了總覺得少了什麼...應該是靈魂吧?

我心目中的想法是
創作應該是先有一個目標,之後開始思索所有可能的表現方式,最後再選擇一個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來呈現,其重點在於“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訊息”,而不是用了什麼材料;但是很多人在開始創作時,第一步往往是先檢視周圍可用的材料,之後再根據這個材料的外型,製作一件精美的糖衣把它包裝起來,成為一件作品,在某個程度上創作的路徑似乎顛倒了

而我也曾經陷於這樣的思路,究竟這個作品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自己的技術,其實已經分不清了,所以我希望可以經由再一次的學習來釐清自己

只是...我也不知道我的選擇對不對...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Gadget 1.1